当前位置: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

全国多地掀起“分散评标”革命!专家独立评审进入3.0时代

发布时间: 2025-07-30 10:07:14
阅读次数: 185


>技术赋能+制度创新,破解评标公正性百年难题

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,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全国蔓延。评标专家不再聚集于一室,而是分散在不同房间、不同楼宇,甚至不同城市,却共同评审同一个项目。这种被称为“分散席位评标”的创新模式,正在重塑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基因。



01
传统评标模式遭遇三大“死结”


长期以来,传统评标模式饱受诟病:

“人情评标”难杜绝:专家集中一室,一个眼神、一句暗示就可能影响评审结果

“圈子文化”难破除:本地专家长期共事,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

资源浪费严重:专家长途奔波耗时耗力,边远地区项目常因专家不足而延期


山东淄博的困境最具代表性——该市地形狭长,南北距离达3小时车程,“部分偏远区县专家往返评标耗时长,有时放弃参评,导致抽取成功率低、影响评标效率”。



02
技术赋能,破解百年难题


模式创新:物理隔离+云端协同

2024年以来,绵阳市率先打破“一标一室”传统,将12间评标室分割成125个独立工位,按照 “同标不同室、同室不同标”原则随机分配专家席位。而在湘西州,智能门禁系统直连省专家库,专家刷脸即可进入随机分配的独立席位,交流仅限线上文字,全程留痕可溯。


技术突破:三位一体智能监管

德阳市创新推出“专家库智能评标工位分配”模式,实现三重保障:

身份双验证:身份证+人脸识别确保人证合一

数据双保险:“双备份+双加密”存储评标记录

行为全追踪:定位系统实时监测专家轨迹


03
流程再造:从集中到分散的革命


青岛市的“青e见”系统构建了全新评标生态:

  • 专家通过手机APP自主就近选座

  • 代理机构线上组织服务

  • 见证人员“云见证”

  • 监督部门线上监管

真正实现 “专家评标不见面,交易各方零干扰”。


全国创新模式百花齐放


湖北荆州首创 “暗标盲评+席位制分散评审”双轮驱动模式,实现双重隔离:

  • 投标人信息全隐匿

  • 专家随机分散独立评审

从源头切断利益输送链,成为2025年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全国首创性改革事项。


山东临沂创造性解决隔夜评标难题,在“市财政事务服务中心造价咨询机构选聘”项目中:

  • 整合市县资源构建 “1+9”分散评标网

  • 专家就近预约场所

  • 席位智能分配

  • 全市协同历时3天2夜完成评审


河南南阳则推出 “双盲分散”评审:

  • 专家“盲抽”

  • 供应商信息“盲评”

  • 专家随机分散不同席位

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。


04
成效显著,变革正当时


山东泰安的实践最具说服力:

  • 改造35间评标室、242个评标席位

  • 专家就近分散评标

  • 截至2024年12月完成113个项目,交易额18.42亿元


潍坊安丘分中心的数据同样亮眼:

  • 2025年5月实施以来完成27个项目

  • 成交金额3264.46万元

  • 有效阻断专家间“悄悄话”


更大的价值在于制度成本的节约。临沂测算显示,专家就近评标平均单次节省1小时以上通勤时间,大幅减少跨区域流动成本。而淄博通过“e齐评”系统打造 “20分钟评标圈”,让专家在“家门口”即可参与全市项目评审。


05
未来已来:评标进入智能新时代


随着德阳“无人值守评标场所”的探索、青岛“智能辅助评标系统”的研发,分散评标正迈向更高阶段。这场变革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赋能制度创新,重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信任机制。

当荆州的“暗标盲评”遇上青岛的“云端协作”,当德阳的“智能工位”连接临沂的“市县联动”,一幅公共资源交易的崭新图景正在展开——在这里,地域不再成为公平的阻碍,技术成为正义最强大的守护者。

分散评标模式正迅速从试点走向普及,重塑着中国公共资源交易的DNA,为市场注入公平、透明、高效的新基因。这不仅是技术胜利,更是制度创新的胜利。


END


400-100-3309
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乙12号天作国际中心B座21层
Copyright © 2002-2019 北京微昂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19465号-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072号
中国公共资源交易、电子招投标行业智能化产品/方案服务商